天津社会科学

城市中国与地方精神_津派文化研究(专题)

  • 津派文化研究(专题)

    时世平;

    <正>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研究正在成为全球化浪潮与在地性精神相互碰撞融合的一门显学。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体现了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变迁,也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和城市文明的新变。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05期 No.264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近代天津商会的特点、地位及其影响——侧重于上海商会的比较视域

    朱英;

    在近代商会南北两大派系中,天津商会是北方商会的主要代表,地位与影响仅次于领衔南方商会的上海商会。清末天津商会的诞生不同于一般商会,与上海商会前身商业会议公所因应中外商约谈判而生也不无差异,其前身是津商为挽救商业衰败创设的商务公所。在组织制度架构方面,天津商会同样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如粮、钱、盐三业商董和洋行买办在清末商会历届会董中居重要地位,银行家和工业资本家至民国时期有所增加,反映了清末民初天津独特的经济基础及其发展趋向。天津商会的基层组织除传统的会馆公所外,还有其他商会所没有的名为工商同业研究所(包括研究会、公会)的同业商人团体;同时还拥有为数较多的商务分会,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已多达百余处,由此将自己的势力与影响扩展到更广阔区域。天津商会一直坚持采取“公推”“公举”制,拒绝其他商会普遍实行的投票选举制,直至民国《商会法》强制规定后才被动接受这一制度。早在民初天津商会就曾发起由全国商会联合会出面调和党争的政治活动,在清末抵制美货运动中天津商会虽因言行消极受到批评,但在五四运动期间的积极表现远超上海商会,尤其两次发出布告组织商人罢市,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绝无仅有。随后面临日本驻津总领事蛮横干涉会长选举的行径,天津商会也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抵制与反击。比较发掘天津商会与上海商会的不同特点,有助于促进商会史比较研究的深化与扩展,推动对整个近代中国商会形成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2025年05期 No.264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城市设计的中国美学原理与诗性文化根脉

    王晓静;刘士林;

    城市美学是一门按照美学原理和美的规律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建筑营造、环境美化、文化消费、艺术生产的学问。作为城市美学的重要分支,城市设计美学是一门以人在城市环境中的愉快与不愉快感为内在尺度,以城市的文脉、特色、形象、品牌、气质、魅力、品质、情调等超功利内容与内涵为对象,以赋予城市审美价值与意义和实现人在城市中诗意栖居与自由发展为理想的学问。城市设计固然包含多种不同的功能和需要,但最重要的是“城市设计必须是美的,而不能是丑的”,或者说“城市设计要带给人愉快感和自由体验,而不是不愉快感和不自由体验”。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经验看,优秀的城市设计是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作品,不仅在逻辑上遵循普遍的美学原理和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在现实中也必然契合人类审美的普遍原则和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心理。

    2025年05期 No.264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1895—1898年严复思想的演进——基于《天演论》版本差异的考察

    张亚月;

    严复翻译《天演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由此引入了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世界观,又初步奠立了中国人的国族主义。《天演论》所刻画的寰宇内种群竞争求存的世界民族之林图景,成为民族主义在晚清中国生发、兴旺的思想土壤,其以“天演哲学”引入的全新思维范式,则是中国社会变法、变革的重要思想动力。翻译《天演论》亦是严复由清廷海军高级教官转变为翻译巨匠和启蒙宗师的契机与标志。但严复始译《天演论》的具体时间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一直未形成定论,导致严复在1895—1898年的思想面貌呈现一定的模糊性,这间接导致学界对于《天演论》中除进化论和自强保种以外的其他思想内容研究较少,因而对严复作为启蒙宗师的历史定位有所消解。味经本最能反映《天演论》译稿的早期状态,其与《天演论》通行本之间的文本差异能够呈现严复在甲午战争之后几年的思想演进,从而有助于廓清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开创性思想价值,证实其与严复1895年发表在《直报》上的诸文共同发挥中国现代思想“开瓶器”作用的历史贡献。

    2025年05期 No.264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学术评论

  • 重思“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术语的思想关联

    沈江平;丁耀鹏;

    术语的鉴别与讨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程恒久不变的核心议题,新世界观的命名问题也不例外。“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境中两种互相缠绕的概念表达形式,但二者是否存在本质区别却没有定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对新世界观进行理解与阐述时认为,重视历史的现实取向、新世界观包含的丰富内容以及改造世界的革命性精神是关涉命名问题的三个关键要素。术语争论的历史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这两个术语在出场的时间顺序、使用的具体情境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人的使用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即“唯物史观”强调与以往的唯心史观相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则强化新世界观作为一种理论创见的指向,但这并不影响两者本质上所指称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在两个术语之间,理论内核意义上的历史观、涵盖内容意义上的总体性社会历史分析框架以及现实功能意义上的批判性思想武器构成了二者的共同面向。

    2025年05期 No.264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奇点”是否会来临?——人工智能的祛魅与人机共生路径重构

    宋宪萍;杨丽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寒武纪大爆发”,人工智能奇点论对“智能爆炸”的出现以及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的进化逻辑做出的判断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审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立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考察人工智能机器物性的内在实质。从智能技术的工具性应用、剩余价值占有的物性表达和资本周期性获利的功利性工具三方面能够对人工智能奇点论进行有力的理论祛魅;而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困境、因果性关系误读以及责任缺口则可以从方法论层面对人工智能奇点论进行有效澄清。为了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服务人类的工具,需从人机合智和人机共善出发,重构新型人机共生路径,促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后信息时代的理智化力量。

    2025年05期 No.264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国哲学研究

  • 主宰与流行——朱子与宋明理学研究新视野

    翟奎凤;

    “主宰—流行”是宋明理学的重要话语,它起源于朱子,成熟于阳明后学,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生生特色。朱子论“主宰”主要有两义:一是以主宰论神格之帝天,主宰之帝天以理为主;二是以主宰论心,强调本心之自主自立。朱子论主宰隐含天理主宰义,元代和明初的朱子学者明确强调理为气之主宰。朱子论“流行”讲得最多的是天理流行,其次是心之流行、气之流行,实则理、心、气之流行三位一体,生生不息,没有间断。明儒湛甘泉自觉将“主宰—流行”话语作为一对思想范畴来使用。阳明很少同时并用“主宰”“流行”,但其很多门人热衷以“主宰—流行”话语来论本心良知与性命之道。黄宗羲常以“主宰—流行”话语评述明儒的思想,甚至以其来论儒佛之异;受刘宗周影响,黄宗羲强调主宰即流行,流行即主宰。来知德“主宰者理,流行者气”的说法对后世影响颇大,是重新认识传统理气关系的一个新视角。生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流行即生生义,有主宰才能生生。“主宰—流行”话语是构建中国生生哲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No.264 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濠梁之辩”的哲学再解读——以“乐”为核心

    陈静若;

    “濠梁之辩”是《庄子》中复杂难解的典故之一。从庄子整体思想出发,并结合论辩的现实背景,能够发现庄子与惠子的分歧本质在于对“鱼之乐”的不同理解,“濠梁之辩”的核心不在“知”而在“乐”。庄子将“乐”区分为俗乐、人乐、天乐、至乐四个层次,并提出“至乐无乐”的命题,共同构成庄子“乐”的哲学。“濠梁之辩”的思想脉络是从“游”出发,以“乐”为落脚点,在游中体悟鱼之乐与人之乐,这种自得而游、无为而游的状态就是最高层次的“至乐”,也是庄子心中的理想状态。“濠梁之辩”中的“鱼之乐”体现了庄子哲学的齐物视野与逍遥精神,蕴含关于人生理想的深切思索,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乐”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05期 No.264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激进改革的非意图后果:对反弹政治的理论分析

    张乾友;

    现代国家开展了许多以平等为导向的进步改革,但当下许多国家都发生了针对这些改革的反弹,使“反弹政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反弹政治可以被视为激进改革的一种非意图后果,激进改革剧烈地改变了既有权力结构,因而引发了权力下降者的反弹。但这并不意味着进步改革不应采取激进路径,因为渐进改革也有其非意图后果。即使可能引发反弹,激进改革也存在渐进改革无法产生的特殊收益,它可以对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产生持久性影响,也可以迅速改变社会的规范性观念,因而仍然是进步改革的一种有价值的路径。同时,要尽可能降低反弹对进步目标的影响,改革者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建立支持联盟的问题。

    2025年05期 No.264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政党认知

    王存刚;郭新靓;

    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党政治的差异化发展态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政治的不确定性,政党认知可成为理解一国对外政策、把握世界政治走向的重要抓手。在确立政党的认知主体地位、分析政党认知机制可实现性、梳理政党认知还原性进路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语境实在论的理论立场出发,政党认知可被界定为经由同质性确认、行动协调、规范生成而形成的集体思维系统,是具有方向性的集体认知。话语和政策行为是理解和把握政党认知的两个关键点。政党借助话语进行认知表达,并实现政党话语与政党权力、政党实践与意识形态的互构。通过认知表达和话语塑造,政党在既有政治架构中将自身的认知转化为党内向度、国内向度和国际向度的政策与实践。因此,政党认知具有“观念”“行动”“结果”三重属性。

    2025年05期 No.264 86-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 中国银发经济助力城市“适老化”转型的路径及策略

    李程骅;

    在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中,以银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适老化”转型,须把握银发群体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增长的“风口”,提升银发经济以全产业链优势配置市场与社会资源的效能,对城市的生活空间、产业空间与公共服务载体进行“适老化”功能重构,持续优化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通过强化政策协同、切实发挥相关规划和战略的引导作用、壮大市场主体以及激活银发群体的主体参与性等策略,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转变为支撑城市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2025年05期 No.264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经济下全球要素分工新趋势、新挑战及中国开放新举措

    戴翔;

    在当前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球要素分工呈现出的新趋势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随着数据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新型“中心—边缘”分工格局的挑战,还可能陷入三重维度的制度性剥夺困境。更为严重的是,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极有可能从遵循要素“所有”原则,转向遵循要素“使用”原则,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对数据要素“只拥有,不创收”的发展陷阱。在此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实施新开放战略与举措,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在适应并引领新一轮全球要素分工的过程中,应加快培育本土数字生态,加速提升数据资源的整合、管理与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贸规则制定,以数字丝绸之路为抓手构建数字包容生态,积极为全球数字生态的包容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2025年05期 No.264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5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小说与文化

  • 何谓“乡土”?何谓“传统”?——《呐喊》中的“市镇经验”

    周维东;

    将伊莎白·柯鲁克等《兴隆场》与鲁迅《呐喊》一起阅读,两部具有时空差异的作品能够产生“意外”的联系,其中的焦点是“市镇经验”。两部作品的“市镇经验”呈现了传统被“抽空”“戏仿”的状态,它让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无乡”困境。《呐喊》的意义,是通过“乡土”检视“传统”,从而为新文化实践找到更坚实的底座。“传统”不在于文化的新、旧,而在于为现代人提供稳定的价值信仰,唯有如此,现代人才能获得“乡土”。鲁迅个人的“市镇经验”,是其发现了“世故”的危险性,“世故”的本质是个体对于传统的隐性背离,进而让传统坚守者成为传统的殉葬品。

    2025年05期 No.264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细节书写与现实主义的未来可能——以贾平凹《秦腔》《山本》和《暂坐》为中心

    刘杨;

    贾平凹在《秦腔》中形成了以细节铺排为中心的创作路径,并在后来的几部小说中不断将之发展成熟。他用琐碎的细节织就生活之网,直接生成透视历史变迁或现实矛盾的宏观视野,其小说丰富的细节展现出现实主义的广度,而宏观视野下的审视和反思又达至现实主义的深度,但也存在细节失控等创作风险。贾平凹充分调动细节的审美功能,赋予细节以自足的审美意义,既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要素,又跳出了情节和典型等观念框架,以细节为中心自由汲取丰富的艺术资源,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05期 No.264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艺研究

  • 文献学视野中的“微观中国现代文学史”

    张向东;

    新时期以来,从文献史料的搜集、分析入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学研究的动机、对象、理论方法、体例等关键问题作深入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提升这一研究路径的科学内涵。“微观中国现代文学史”借鉴微观史学的“推定性范式”和“分析性取径”等理论和方法,强调从被文学史的宏大叙事压制、忽略的“边缘人物”“小事件”和“细节”入手,以小见大,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2025年05期 No.264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观及撰述启示

    苏永延;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由文字“三美”引申出文采、情、志三结合的文学审美标准,坚持“纯文学”观,并以兼具传统朴学与实证主义的文学史观为依托,实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叙述,集中体现了鲁迅的文学史观及其独特的文学审美理念。在具体撰写过程中,鲁迅采用点面结合、比较及探讨文学渊源等手法,较为全面完整地呈现了先秦至汉文学的发展风貌,对20世纪文学史写作起到重要影响。在“大文学史”观逐渐受到关注的时代,这种切合文学本身特点的审美理念依然是值得坚持的评判标准。

    2025年05期 No.264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环境史研究

  • 启蒙时代法国知识界对“气候变化”话语的形构

    周立红;

    人类正处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中,气候变化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议题,然而这一现象并非自20世纪后期才引发人们的关注。“气候变化”是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形构出来的一个现代概念,其出现标志着自古希腊以来“气候”概念及“气候理论”的根本性转变。法国知识界从历史、科学、生态和情感四个维度,描绘了气候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揭示了人类改造气候的能力,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考察了人类情感对气候感知的现代模式。这些探讨不仅推动了气候理论的现代转型,也为气候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启蒙时代法国知识界所形构的气候变化话语并未完全定型,其后受到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所催生的人类再生和技术进步神话的压制。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化话语才再度浮现并占据重要地位。

    2025年05期 No.264 15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思想史研究

  • 国王神迹的变体:查理一世之血治病奇迹的制造

    苏泽明;

    查理一世之血治病奇迹是传统国王神迹的变体,根植于英国民众对君主神圣性与合法性的深厚信仰,其魔力源于查理一世的殉道者形象,由民众对治病神迹的巨大渴求而催生。在君主制的合法性危机中,这一奇迹被保王党与托利党用以延续斯图亚特王朝的政治生命。查理一世之血治病奇迹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真实民众行为的演绎与再造,反映出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与政治宣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查理一世之血治病奇迹的短暂盛行不仅揭示了君主权威在政治动员中的巨大作用,也折射出英国君主制的顽强生命力。细致梳理治病奇迹的制造过程,可以看出神迹叙事如何借助宗教信仰与政治宣传实现层累升级,并在合法性竞争中被赋予象征性功能。对查理一世之血治病奇迹的研究,不仅为理解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宣传、舆论竞争与合法性博弈提供了独特切口,还能深化对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把握,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国王神迹史研究侧重于中世纪的局限,将讨论延伸至近代早期政治文化领域,为比较不同历史语境下神圣权威的转化与利用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5期 No.264 16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