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会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从百年不同文化“新”主张看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

    沈湘平;王建;

    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一直在文化上探索求新,提出了不同的文化“新”主张: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西化”;基于“中国本位”的批评与检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新世纪的文化开放与创新;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以大历史观纵览这些文化“新”主张,它们在时代使命上经历了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不同侧重点的转换,在历史主体上实现了从精英到人民大众的根本转变,在创新方向上经历了从“西化”到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澄明的历程,在思想方法上完成了从形式逻辑到辩证思维的关键跃升。这些对我们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启示:要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融贯古今中西,创造普遍性以实现特殊性,发挥好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文化强国。

    2025年03期 No.262 4-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

  • “城市中国”的文明自觉——关于城市文明及其中国建构的文明批评史反思

    陈忠;

    走向城市世界、城市文明是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正进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中国。城市文明表征城市化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城市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城市文明建设是一种“后发优势型”“系统建构型”“和谐市场型”“乡土恋地型”城市化。面向未来建构城市中国,尤其需要把握城市文明的中国特质,处理好“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城市中国”与“城市世界”、“城市秩序”与“激情活力”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综合推进城市观念、城市行为、城市制度的弹性转换;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城市权益与城市责任、智能城市与人文城市的弹性关系。

    2025年03期 No.26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新主流电影的文化探索与新时代电影文化建构

    陆晓芳;

    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者们始终秉持探索创新电影文化的理论自觉,致力于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寻找到最具典型时代特征、最能呼应时代需求的创作路径。首先,新主流电影兼收并蓄其他各种电影类型的艺术创作优长,在深度融合中不断拓展题材边界、丰富表现形式,超越了以宏大叙事为主的传统主旋律电影创作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格局。其次,在强化自身风格特色的基础上,新主流电影既传承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传统,延续着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敏锐感知、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执着坚守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阐释,又通过借鉴世界电影先进创作理念和技术来提升艺术质量和丰富文化表达,逐步形成了博采众长的文化精神。最后,新主流电影的文化实践探索与深远现实影响对于新时代中国电影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也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25年03期 No.262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学术聚焦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以1938—1949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文献为中心

    陈思广;王清;

    1938—1949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文献数量呈先稳步增长、而后迅猛增长、最后下降的态势,其批评话语具有三种形态:一是文学的本体批评与“五四”精神得以彰显,时代性诉求相对弱化;二是批评中的现实主义一元化外逸并功利化;三是左翼批评中政治话语渐至增强并高度强化,政治标准成为解读作品意蕴的唯一标尺。同时,批评话语呈现出两种新质:批评者重启民族国家视阈,话语中包纳解放战争与斗争的双重指涉;确立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政治服务”的批评标准为中心,批评实践发生根本性转向。就单个文本而言,对《骆驼祥子》的批评最为突出,呈现出四种既定视野与两种倾向。四种既定视野是:对文本的社会意涵的定向;对“农民进城”与人格问题的聚焦;文本的域外接受与国际传播视野得以开拓;对小说京味特征的认可。两种倾向是:批评者以理念的代替现实的,以未来的要求历史的;小说本体诗学的非功利性空间得以保持。

    2025年03期 No.262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学术评论

  • 从人文哲学到自然哲学——论文艺复兴何以影响近代自然科学

    孟建伟;

    “从人文哲学到自然哲学”是探索文艺复兴何以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一条主线。作为人文主义内核的人文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和关于“文”的哲学的有机统一。文艺复兴运动正是通过这种人文哲学孕育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其存在方式的“文”相统一的自然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特别是人文哲学不仅孕育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从而为近代自然科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推动了工匠传统与哲学传统的融合,从而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哲学所孕育的自然哲学本身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雏形。

    2025年03期 No.262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时代的声音文化政治——以电子游戏播报音为例

    周思妤;

    数字时代声音实践正在催生新的文化政治可能。传统声音被视为单向表达的载体,听众乃是被动接收者;而当代数字声音已成为可重组、演绎和再造的符号单元,创造了参与式的声音文化。电子游戏播报音作为数字时代声音实践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声音与主体间权力关系形态的转变。从早期通过情感设计调动玩家感觉,到成熟期强调与玩法相融合,再到当代击杀播报音的“退行”,电子游戏播报音呈现了数字时代声音文化政治的复杂化进程。数字时代的声音权力运作更加隐蔽,声音不仅顺从听者欲望,更塑造了倾听的欲望结构,让主体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治理。

    2025年03期 No.262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近代哲学、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刘少杰;

    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中孕育而成的近代西方哲学,不仅构建了内容丰富的认识论和逻辑学,而且还阐述了十分重要的社会理论,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应当在近代西方哲学、社会理论和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历史演化与理论逻辑中,深入揭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思想来源、理论构架和方法原则,进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和推进当代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创新。

    2025年03期 No.26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记忆视角下的“灵韵”——记忆社会的诗学特征

    刘亚秋;

    将本雅明的“灵韵”与普鲁斯特的“非自主回忆”并置,可以更深入探索经验的本真性特征。记忆在本质上就是经验,柏格森的绵延理论为探索这类经验提供了线索。普鲁斯特的“非自主回忆”与其说探讨的是记忆,毋宁说是在讨论遗忘。普鲁斯特以“非自主回忆”的方法去打捞遗忘,就是在打捞我们过往的经验,它一直具有言说不尽、意犹未尽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本雅明的“灵韵”概念来进一步说明。它是对原初经验的提纯,具有独一无二性和无法再靠近的特征。在记忆的维度,无法再靠近意味着“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着无法完全抵达的距离,因此产生了美学价值,具有诗学意蕴。“灵韵”是本雅明用于描述原初艺术品特征的核心概念,以此批判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复制品对“灵韵”的抑制。“灵韵”在滋养人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流动性社会和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强调“灵韵”的维度是为了推进探索“救赎与人心”这一主题。

    2025年03期 No.262 6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潜行的法团主义——比较政治研究中的法团主义范式

    王丽萍;

    法团主义是政治学研究中极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历史上,法团主义意识形态时起时落,作为治理策略也表现出间断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法团主义发展成为一种知识框架和社会科学分析模型乃至范式,在短暂流行之后淡出了学术研究前沿。事实上,现实世界的变化促使经验层面的法团主义不断演化,也使法团主义分析模型持续改进,其应用逐渐延展至中观和微观层面以及更多政策领域,显示了这一范式在中层理论所提示的层级实现其分析效用和理论抱负的前景。相关研究由关注法团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向法团主义的效应转移,重申了法团主义的团结、共同体与阶级和谐的价值内核,法团主义也由此超越了作为特定制度或实践的描述性术语,而成为变革的模型和社会的模型。法团主义与社会科学其他范式或理论存在重叠,或已融入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科学范式,成为一种人们经常运用但可能毫无意识或习以为常的潜行的社会科学范式。

    2025年03期 No.262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政策过程中的数字化在场及有意义在场的建构

    向玉琼;

    在政策过程中“在场”是重要的。在场是个体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的渠道,关系到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实现。在数字化时代,在场出现了新的形式,即“数字化在场”。数字化在场用符号和数字表达在场,在场因而具有了虚拟性、流动性、拼凑性、弥散性的特征,政策过程中在场与缺席的边界也需要重新划定。一方面,数字化在场是重要的,数字化在场可实现在场形式的普遍化,缺席也可转为在场,因而带来了民主化的想象;另一方面,数字化在场往往又是无意义的,寄托于符号的形式却失去了实际的价值,符号作为中介也产生了对在场进行控制的可能,最终,形式上的在场成为实质上的缺席。因此,需要打破对数字化在场的迷信,重视在场的实质性价值与意义,在他在性观念下理解政策过程的行动图景,建构有意义的在场。

    2025年03期 No.262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趋势方向与推进策略

    任继球;蒋钦云;朱子阳;魏丽;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强调涉海下海技术含量高,突出陆域先进技术下海赋能;强调海洋生产要素组合新,突出陆域要素下海融合发展;强调海洋投入产出效率高,突出海洋生产方式的集约型;强调海洋绿色发展水平高,突出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强调海洋发展体制机制优,突出理清和明确政府市场权责。当前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主要有:海洋领域能源革命释放新质生产力,深远海开发利用形成新质生产力,海洋系统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孕育新质生产力。要瞄准“海洋新能源、海洋新空间、海洋新系统”海洋三新领域,以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海洋新能源、积极拓展和开发深远海发展空间、全面推动海洋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任务,通过改革畅通企业开发利用海洋的渠道和途径,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引进培养用好涉海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促进陆域先进生产力下海转化和海洋能源资源上岸服务,强化海洋产业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2025年03期 No.262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区域经济与全球治理研究

  •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化发展路径新探索:基于国际比较的分析

    张宇;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趋势,但近年来,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化发展面临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从根源来看,这种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源于既有全球化发展路径本身的缺陷,因而探索新的全球化发展路径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议题。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路径探索呈现出传统意义上从核心议题到外围领域和新的从外围领域到核心议题两种形式,二者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作为全球化发展新路径的典型代表,“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克服全球化发展传统路径的主要缺陷,而且相对新路径下欧美国家主导的各类经济合作计划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未来中国应加快建设统筹协调与促进体系、拓展“一带一路”地缘覆盖范围、加强产能投资合作、提升贸易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025年03期 No.262 11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小说与文化

  • 论抗战小说的战场书写

    王学振;

    战场在抗战中的关键性作用决定其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书写正面战场的抗战小说有《南京》《虎贲万岁》《冶炼》等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一方面表现战斗的激烈,歌颂底层官兵的英勇,一方面揭露国民党军队的黑暗,批判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失误,揭示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书写敌后战场的抗战小说大体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民众抗战三大板块。不同于正面战场小说的歌颂与暴露并重,敌后战场小说侧重于歌颂,歌颂人民英雄在敌后抗战中取得的丰功伟绩、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以及军民的亲密合作,特别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正确领导。抗战文学中的战场小说,记录了中国军民在正面、敌后两大战场中的浴血奋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进行了艺术上的多方面尝试,报告体小说的创造、抗日英雄传奇小说的大量出现、诗化战争小说的成熟是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些优秀之作则成为足以显示抗战文学艺术成就的典型标本。

    2025年03期 No.262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有岛武郎对鲁迅创作影响新论——从潜翻译角度的考察

    熊辉;

    从翻译角度探讨鲁迅创作与外国作家作品的关系,会发现很多单纯采用文学研究方法所难以发掘出的创作现象。有岛武郎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研究早已不是学界的新鲜话题,但从阅读日语原文及翻译的角度考察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及仿写,却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内容。鲁迅在翻译有岛武郎作品前就已经阅读了他的很多作品并对之加以评判,后来才陆续翻译他的小说、杂文和文论作品,对有岛武郎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尽管鲁迅极力规避《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与幼小者》之间的关系,但两文的诸多相似之处证明了二者在思想观念上的实有联系。鲁迅没有翻译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和《一个女人》,而《离婚》和《伤逝》中却与之存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的类同性,意味着他阅读了有岛武郎原文并将之翻译成中文留存在记忆中,然后在创作中遇到合适的场景便加以借鉴。当然,鲁迅与有岛武郎创作的相似性也有可能是在特殊语境下产生的共情所致,并非只是影响的结果。鲁迅将文艺创作与中国社会革命的现实相结合,找到了解救自我和大众的有效路径,从而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作品,走出了“呐喊”和“彷徨”的艰难处境,显示出对有岛武郎的超越。

    2025年03期 No.262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 从“士变”认识典范转移的中国近代

    罗志田;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典范转移的时代,不仅“天下”淡出,转化为世界、国家和社会等新概念,顺天而行的“道”也出现从普适于人类社会到被限定于时空的重大转变。在列强侵略的新格局下,对外的抗争竞存压倒了对内的化民成俗。作为国际竞争单位的“国家”为动员需要而对内改造,迫使“民间”因“失道”而逐步淡出。伴随“天变”的是社会和思想意义上双重的“士变”:原为秩序稳定者的士人转化为日益激进的知识人,不仅批判既存秩序,并对自身进行严苛的“自我批评”,更把破坏性的“革命”视为改变现状的建设性手段。这样颠覆性的“士变”可以概括近代从世事到人心的全面演变,从认知模式的转型到社会权势的转移,上达朝政,下及闾阎。它是一个连接思想与行事的“问题”,须突破思想、政治、社会的分门别类,从整体性上去理解和表现它在近代的意义。

    2025年03期 No.262 14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民国知识界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反省——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渊源

    俞祖华;

    民国时期,知识界人士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观察,对西方式现代化进行了三次深刻反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文化上反省西方式现代化,剖析西方式现代化导致了激烈的“阶级战争”“国际战争”,阐释西方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相协调的状况,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以人文见长的中国文化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后从经济上反省西方式现代化,关注当时正在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反思自由竞争而转向计划经济,还揭露了外国资本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政治上反省西方式现代化,表达了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主义而认同英、美等国民主主义的立场。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危机所呈现的西方现代性阴暗面向,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一度普遍存在的“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促使他们思考西方式现代化之外的多元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非西方式路径,反思本土资源与现代化的紧张关系。民国知识界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反省推动了中共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尤其是被称为“唯物史观语境下的‘现代化’论说”的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现代化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渊源时不应忽视现代化反省思潮这一面向。

    2025年03期 No.262 15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邮传部与陆军部“裁驿归邮”的博弈看晚清邮政现代化

    王含梅;

    邮驿转型是晚清交通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设立了邮传部,旨在统筹交通事务,自此邮传部和陆军部在裁废驿站问题上展开博弈。二部围绕纾解财政压力、保障信息安全、管理基层邮政事务等核心问题分别提出了创办文报局、增设劝业道的改革方案。总体而言,邮驿改革的设计方案缺乏统筹与贯通,中央层面未能统筹解决邮政主权、邮局组织架构和财政结构等关键性制度问题;对于基层邮驿情况欠缺观照,致使地方邮驿机构局面混乱,难以形成上通下达的政策贯通,实践运行与改革设计之间存在明显断裂。各地方邮驿改革选择的路径、方法和实践效果各有不同,甚至超出上层的既定方案,为日后邮政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25年03期 No.262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