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田;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典范转移的时代,不仅“天下”淡出,转化为世界、国家和社会等新概念,顺天而行的“道”也出现从普适于人类社会到被限定于时空的重大转变。在列强侵略的新格局下,对外的抗争竞存压倒了对内的化民成俗。作为国际竞争单位的“国家”为动员需要而对内改造,迫使“民间”因“失道”而逐步淡出。伴随“天变”的是社会和思想意义上双重的“士变”:原为秩序稳定者的士人转化为日益激进的知识人,不仅批判既存秩序,并对自身进行严苛的“自我批评”,更把破坏性的“革命”视为改变现状的建设性手段。这样颠覆性的“士变”可以概括近代从世事到人心的全面演变,从认知模式的转型到社会权势的转移,上达朝政,下及闾阎。它是一个连接思想与行事的“问题”,须突破思想、政治、社会的分门别类,从整体性上去理解和表现它在近代的意义。
2025年03期 No.262 14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俞祖华;
民国时期,知识界人士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观察,对西方式现代化进行了三次深刻反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文化上反省西方式现代化,剖析西方式现代化导致了激烈的“阶级战争”“国际战争”,阐释西方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相协调的状况,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以人文见长的中国文化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后从经济上反省西方式现代化,关注当时正在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反思自由竞争而转向计划经济,还揭露了外国资本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政治上反省西方式现代化,表达了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主义而认同英、美等国民主主义的立场。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经济危机所呈现的西方现代性阴暗面向,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一度普遍存在的“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促使他们思考西方式现代化之外的多元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非西方式路径,反思本土资源与现代化的紧张关系。民国知识界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反省推动了中共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尤其是被称为“唯物史观语境下的‘现代化’论说”的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现代化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渊源时不应忽视现代化反省思潮这一面向。
2025年03期 No.262 15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含梅;
邮驿转型是晚清交通体系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设立了邮传部,旨在统筹交通事务,自此邮传部和陆军部在裁废驿站问题上展开博弈。二部围绕纾解财政压力、保障信息安全、管理基层邮政事务等核心问题分别提出了创办文报局、增设劝业道的改革方案。总体而言,邮驿改革的设计方案缺乏统筹与贯通,中央层面未能统筹解决邮政主权、邮局组织架构和财政结构等关键性制度问题;对于基层邮驿情况欠缺观照,致使地方邮驿机构局面混乱,难以形成上通下达的政策贯通,实践运行与改革设计之间存在明显断裂。各地方邮驿改革选择的路径、方法和实践效果各有不同,甚至超出上层的既定方案,为日后邮政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25年03期 No.262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