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会科学

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

  •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的前提批判

    吴晓明;

    唯物史观的原则或原理绝不停留于抽象的普遍性之上,而是内在地要求普遍者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在学术上展开的领域就是“历史科学”。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的通达一方面需要开展出历史科学的前提批判,另一方面需要唯物史观的原则或原理在历史科学中的具体化实行。以唯物史观来定向的前提批判围绕“社会—历史的现实”这一枢轴来展开,在此要求获得决定性分辨的立场通过“事实”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历史”与“超历史”的比照来加以论述。这一论述试图表明:唯物史观在批判地澄清历史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脚点的同时,将有力地推动其原则或原理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化,并从而使自身成为批判的历史科学。

    2025年04期 No.263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当代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

  • 自然主义可以替代表征的先验主义进路吗?——基于布鲁尔对波普尔世界3的社会认识论解读

    贾向桐;

    当代科学哲学对科学世界的表征主要有自然主义与先验主义两条进路,而自然主义已成为最主流的表征方式。布鲁尔对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的“社会世界”解释代表了这条进路的基本模式——人类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客观性是社会约定或协商的结果,而不是来源于所谓客观的自然世界本身。但这种社会建构论的替代性解释难以摆脱相对主义的难题,为此我们还要从被忽视的基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功能性实践角度解析知识社会约定论背后的新内涵,进而在自然化与规范化两个维度之间探索一条能融二者于一体的新路径。

    2025年04期 No.263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谎言解释的知识优先进路

    田海滨;

    当代谎言研究正在经历从关注谎言的伦理问题到探讨其定义问题的认知转向。从认知角度来看,谎言通常被视为体现言说者信念状态的某种不够格的断言,其理论基础是断言的信念规范理论,但该观点存在解释力不足、与断言行为割裂和规范力缺失等问题。借助“知识优先”知识论的理论资源,以知识解释谎言是具有优势的进路。基于规范性维度的知识的充分性解释体现了“知识优先”知识论的理论旨趣,有助于理解谎言的多样性,彰显了知识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基础规范地位,能够为合理的言行观提供合适的规范性指引。

    2025年04期 No.263 24-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数智时代的国家治理(专题)

  • 数智文明时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迭代飞跃

    张明军;杨雨杉;

    数智文明驱动的治理范式变革有其内在张力,在技术赋能重构治理模式的同时,技术异化的潜在可能也催生了新型现代性风险。从模式飞跃、面临挑战和纾解策略三个维度分析数智文明时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迭代逻辑,可以看到,数智文明的指数级发展推动主体性延展、机制性突破及制度性调适,驱动治理范式从科层规训到共生秩序的革命性跃迁;但在此过程中,技术伦理的规范性赤字也带来了社会权益保护压力增大、治理主体价值取向异变、数智工具管控法规滞拖力增加等挑战。在数智文明时代,只有明确正向的价值取向,规范治理行动,“以技治技”约束技术异变,涵养国家治理生态,才能推动国家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No.263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中的生态性嵌入路径探析

    张雅雯;孟天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新兴科技驱动力。但我国仍处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初期阶段,其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技术目标、场景开发、应用规范、实践路径等均有待进一步探索。数字治理生态理论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中的生态性嵌入提供了分析框架与研究路径。从治理主体与治理资源两大要素系统来看,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治理主体系统中的生态性嵌入有赖于多元治理主体构建数字生态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治理资源系统中的生态性嵌入依托于多样化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实现治理主体系统与治理资源系统的多维互动与交换共享。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性嵌入数字政府建设的全过程与全链条,将为形成以数字政府为牵引,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协同演化的生态系统注入新动能。

    2025年04期 No.263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平台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建构逻辑与主要议题

    刘家明;

    平台政治是发生在平台经济社会,围绕平台权力、权利及责任的配置来构建主权和治权体系并追求实现权责利均衡的各种行为与关系的总和。平台政治理论建构以平台政治概念及平台权力属性为基础,在国家—社会—平台三方权责利关系的分析框架下,遵循平台政治风险的“问题”导向逻辑、平台社会主义的价值逻辑、内容整合逻辑、主权和治权划分逻辑,以平台权力政治、权利政治、责任政治为核心,拓展出平台社会政治、民主政治、技术政治、地缘政治、监管政治与发展政治等议题领域。建构平台政治理论是平台时代理论创新演化的必然,也是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对于推进国家主权统领下的平台经济社会整体性治理、社会权利保障,加强对平台政治风险的应对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025年04期 No.26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学术评论

  • 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村企关系变迁中的发展策略

    张启春;李紫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企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乡镇企业崛起、改制以及税费改革后以下乡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村企关系相应地经历了村庄主导、企业主导、村企均衡的变迁,进而形塑了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模式——依次表现为村社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村企协同型。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内在机理为,村企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资源依赖机制影响乡村治理的主体特征,通过权力分配机制决定主体间关系结构,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形塑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在新发展阶段,应建立规范性主体互动机制、均衡性权力分配机制和契约式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村企关系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促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263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舆情研究的深化

    毕宏音;

    以ChatGPT、Sora和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兼具了模拟性与创新性、技术性与观念性、工具性与价值性、中心性与扁平性等杂糅交织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人机“互为镜像”“互为嵌入”“互为信息”关系为基础,在人机拟社会交往中,渐次形成“互为协作”“互为构设”关系,并初现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数字化共生新形态。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舆情研究要洞察其发展态势,深化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群等本体论建设;丰富特殊舆情发生动因与运行机理、舆情机制与国家治理、科技跃升与舆情变动等认识论议题;强化舆情研究范式演化、研究工具利用等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思考,实现舆情理论研究新的推进和拓展。

    2025年04期 No.263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与话语体系

  •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网络建构:赋能“枢纽行动者”

    吕方;

    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经由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定程度上关乎现代化的质量与成败。实践层面,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依赖于构建联结城乡的网络,其中“枢纽行动者”的“枢纽工作”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枢纽行动者”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最具能动性的“关键主体”,其“枢纽工作”体现在联结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凝聚多元主体行动共识,推动城乡联系行动落地等方面。在东亚语境下,“枢纽行动者”往往体现的是具有较强社区扎根性与合法性的“村落权威”。然而,其能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行动和价值实践“担纲者”,则离不开国家的培育和赋能,亦同时担负着“村庄里的国家”职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诸多自身独特性,因而对“枢纽行动者”的价值与功能定位、培育和赋能体系应体现中国道路的自身特点。

    2025年04期 No.263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智能消费研究(专题)

  • 数智技术促进服务消费发展: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

    夏杰长;陶鸠;

    受信息不对称、需求匹配难、信任机制高要求、服务价值难捕捉等因素制约,传统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略显疲态,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极具紧迫性。数智技术在释放消费活力、推动消费升级、创新消费模式方面显示出巨大潜能,为突破传统服务消费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成为驱动服务消费升级的关键力量。数智技术主要通过扩大服务消费规模、优化服务消费结构、提升服务消费品质三种路径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当前利用数智技术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面临传统服务消费企业数智化改造成本高、产业配套支撑有待完善、服务消费价值获取过程制度保障问题突出等多重现实挑战。要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对服务消费扩容提质的促进作用,应厚植数智技术应用基础,夯实服务消费价值增值根基;构建智能消费支撑体系,提升服务消费价值传递效率;优化消费软硬环境,确保服务消费价值落地。

    2025年04期 No.263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智技术赋能居民消费升级: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毛中根;苏虹;

    数智技术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的新型技术体系,具有以海量数据为依托、以智能技术为内核、以实时响应为驱动、以生态互联为架构等特征。数智技术通过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度融合,重构消费市场的运行逻辑,通过强化消费主体的内生升级动力、促进消费客体“三品”优化、改善消费环境等途径赋能居民消费升级,但也面临着数字素养鸿沟、传统企业数智化转型水平较低、数字安全保障仍需加强等现实挑战。为深化数智技术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建立健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体制机制,打造企业数字化竞争力,提高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夯实消费者信任基石。

    2025年04期 No.263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智能消费发展的现实基础、挑战与推进策略

    王文姬;雷尚君;

    在扩大内需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消费成为释放消费潜力和优化供需结构的重要方向。发展智能消费契合居民的高品质生活追求,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并进,是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战略选择。在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进步与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智能消费市场发展迅猛,但仍面临核心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场景适配不足、消费者适应性分化、企业智能化转型滞后以及新型业态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完善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促进智能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需要从数字文化适应、市场支撑体系建设、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消费治理系统优化等方面发力,提高市场渗透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智能消费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更具市场开发潜力的高数字素养低财富人群和低数字素养高财富人群,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层面构建差异化市场策略和支持政策,以促进智能消费市场的规模增长和利润突破。

    2025年04期 No.263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文艺研究

  • 论《谈艺录》浅谈《静庵诗稿》——“‘方法—对象’非守衡”作为尾声

    夏中义;

    向“文化昆仑”致敬的方式有两种:“高山仰止”与“高山仰之”。后种方式拟比前种方式更具学术价值,因为它不满足对先贤作精神仰望,而意在测绘其在学术史的真实高度及限度。于是,《谈艺录》作为钱锺书所著“古典诗学今释”的第一部经典,在评议《静庵诗稿》时,为何会生“浅谈”之嫌?也就成了学界迟早会探询或证伪的学案。结论有二:一是就钱锺书的人生经验储备而言,他在1939年始撰《谈艺录》时29岁,对王国维在1902—1904年经历的青春期心灵阵痛及其哲学超越不无隔膜,他对《静庵诗稿》之解读,无力沉潜于“存在论”深层,而仅流连于“知识论”表层,故难免头痛搔脚之讥。二是就钱锺书的诗学方法而言,尽管其由“古典文献”“诗性风格”“平行打通”三维合成的总体思辨原则能覆盖《诗经》以降的历代诗案,堪称“自圆”,但若无条件地落到《静庵诗稿》这部真正“以西哲入诗”的第一诗案头上,难免有“自蔽”之虞。因为说到底,学案研究框架里的“‘方法—对象’之守衡”从来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方法—对象’非守衡”倒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025年04期 No.263 10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女性的文化抗战——以凌叔华致伍尔夫书信为例

    樊星;

    1938—1939年凌叔华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十二封英文书信,现存于英美两国,尚未完整引入中文世界。这些书信既记录了凌叔华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的创作缘起,也作为一手文献呈现了凌叔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与精神轨迹。将这些未被完整译介的英文书信置于中国知识女性的文化抗战谱系中,能够重新发掘凌叔华的跨文化写作之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与抗日战争研究的个案意义。凌叔华在这些书信中呈现了她如何在战时以跨文化书写作为文化抗战的策略,并在跨国对话中塑造了战时普通民众的生存图景,进而在文化抗战与私人情感之间生成了独特的战时知识女性主体意识。

    2025年04期 No.263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小说与文化

  • 问道于虚 铸魂于实——论奇幻网文与中式幻想的新神话经验

    陈定家;孙金琛;

    幻想类网络文学杂糅了中西方幻想文化元素,逐步从形象塑造、审美特征和世界观架构等方面突出中国性的一面,在架空世界基础上增添了个体成圣的伦理追求。修炼作为中国传统道教的幻想文化资源,后与现代社会认知方式发生结合,成为幻想类网络文学的核心叙事话语,代表着主体对成圣的虚拟化想象与现实经验难以兼容的文学表达。幻想类网络文学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征用意味着新神话经验的生成。幻想类网络文学通过新神话经验复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追求,在西方现代神话之外辟出中国神话思维表述。

    2025年04期 No.263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国当代城市书写空间的现代向度

    于小植;

    中国城市文学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写作传统。中国城市文学的发生、演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整体而言,中国现代化萌芽期,左翼城市文学凸显民族意识和阶级观念,并伴随着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间的复杂纠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工业发展,中国城市文学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情感结构,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文学一方面逐渐趋同于西方现代城市文学,另一方面不断调试社会主义文化的适用性,呈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错。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文学开始反思中国现代城市文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积极探索其解决路径。当前,中国城市文学在叙述中心、写作立场和精神内蕴等方面,应进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建构新型城市伦理,书写好凝聚城市精神的城市景观、城市人和城市故事。

    2025年04期 No.263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 东西方历史主义的诠释传统及其困境——兼论历史学家的责任和道德立场

    周积明;

    在历史诠释中,历史主义是深具影响力的一种方法论乃至世界观,“个体性原则”是历史主义的逻辑起点,其核心是“个体化观察”和“个体化历史”的意识。在西方,历史主义萌芽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时代,18世纪以后历史主义已支配整个欧洲的文化思想,并在德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然而,历史主义并非如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仅仅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知人论世”与“设身处地”不仅仅是读书之法,其中实深蕴历史诠释的中国智慧。前者强调“能论世乃可以论人,能论人乃可以知人”;后者强调“知古人所处不同,即思以身设处其地”。其要义均是一种“个体化观察”,倡导回到古人的历史图景去理解历史,反对以后人的观念和价值标准裁判前人。陈寅恪著名的“了解之同情”论虽受西方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但经他诠释,亦属于中国历史主义诠释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主义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理解的世界,但却又必然地走向了相对主义。在承认历史主义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走出历史主义的困境,坚持对“人类共同本性的人文主义追求”,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和道德立场。

    2025年04期 No.263 14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考古学的历史性:柯林武德跨学科考古思想的论争与回响

    姚汉昌;

    柯林武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是罗马不列颠考古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柯林武德提出的三条“考古原则”构成了其考古思想的核心内容。柯林武德的考古思想注重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分,强调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具有同样的价值,能够成为考古学家解决历史问题的证据,主张考古学家应掘发蕴涵在考古资料背后的思想,重视考古学家的主观性在解读考古资料过程中的作用。柯林武德试图通过达成哲学与历史之间的“和解”,形成新的历史哲学,进而弥合考古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裂隙,辨识考古学的历史性,即视考古学为长时段历史学。1937年柯林武德发掘一处名为“亚瑟王圆桌”的史前史遗址,其发掘报告在1940年被德国考古学家格哈德·贝苏推翻。究其根本,柯林武德强调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考古学家需要识别考古资料背后的意图以及克服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想,是与以贝苏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考古学研究范式分歧之所在。柯林武德的考古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后过程主义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回响,并对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年04期 No.263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